Mantle深度解碼:揮別BitDAO,擁抱區塊鏈新紀元!

揮別 BitDAO,擁抱 Mantle:區塊鏈實驗家的深度解碼

各位對金融世界充滿好奇的朋友們,說到區塊鏈領域裡那些影響力巨大的去中心化組織,你可能曾經聽過 BitDAO 這個名字。它一度是加密世界裡資金最雄厚的去中心化金庫之一,目標宏大,想著要如何支持並催化整個區塊鏈生態的發展。不過,區塊鏈世界變化之快,簡直比翻書還快!時至 2025 年,我們現在討論的核心,已經從單純的「BitDAO」轉變為它進一步演化而成的全新篇章——Mantle

究竟這個轉變意味著什麼?Mantle 又承載著什麼樣的使命?對於你我這樣身處變革浪潮中的投資者或觀察者來說,這其中又蘊藏著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和機會?身為一個在鏈上世界摸爬滾打多年的實驗家,我很高興能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一探究竟。

從願景宏大的 BitDAO 到結構清晰的 Mantle

我們可以把 BitDAO 想像成一個資金極為充裕的「區塊鏈創業投資基金」。它的核心精神是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意思就是沒有一個單一的中央機構在控制,而是由持有其治理代幣 BIT 的社群成員,透過提案和投票來決定資金如何分配、專案該如何發展,以及組織的未來走向。它聚集了大量的資金,一部分來自早期支持者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來自與 Bybit 交易所的合作,Bybit 承諾將其部分交易量利潤貢獻給 BitDAO 金庫。

當時的目標很明確:用這筆錢去投資、孵化、支持那些有潛力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和實際應用的專案,特別是在 DeFi(去中心化金融)領域。你可以想像它是一個龐大的樂團指揮,希望透過資金的指揮棒,讓區塊鏈世界的各種美妙樂章(專案)能夠被演奏出來。

不過,光有資金是不夠的。在以太坊生態裡,雖然安全但也面臨交易速度慢、手續費高昂(也就是所謂的 Gas 費)的問題。如果 BitDAO 支持的很多應用都需要在鏈上運行,但底層設施不夠給力,那使用者體驗就會大打折扣。這就像你投資了很多很棒的餐廳,但如果交通擁塞,大家根本去不了,這些餐廳也難以發揮潛力。

於是,BitDAO 的社群開始思考更主動、更有效率的建設方式。既然金庫裡有資源,為什麼不直接投入建設一個更能服務於自身願景和生態的基礎設施呢?這就是轉向 Mantle 的關鍵契機。

簡單來說,Mantle 是 BitDAO 社群投票決定推動並構築的一個高性能的以太坊 Layer 2(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網路,以及圍繞這個網路所建立的完整生態系統。它不再只是一個「基金」,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建設者」和「平台」。BitDAO 的治理代幣 BIT 也按照一定比例遷移並升級為 Mantle Network 的原生代幣 MNT

Mantle 網絡:以太坊的「超級快速道路」怎麼跑?

好,既然 Mantle 是一個 Layer 2 網絡,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以太坊的擴容性。你可以把以太坊主網想像成一條非常安全、但車道有限且收費昂貴的「國道一號」。每當上面車流量大(交易多)時,就會塞車(確認時間長)、過路費暴漲(Gas 費高)。

Layer 2 的作用,就是在主網旁邊建一條「超級快速道路」。大部分的交易行為不再直接在擁擠的主網上進行,而是先在 Layer 2 這條快速道路上打包、處理,等處理好一大捆交易後,再把這些交易的「結果摘要」或者說「證明」,以非常壓縮且有效率的方式,發回以太坊主網進行最終的確認和記錄。這樣一來,單個交易的處理速度就快多了,而且因為 Gas 費用被分攤到一大捆交易上,平均下來,每筆交易的手續費就顯著降低了。

Mantle Network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採用了模組化的設計理念。意思就是把區塊鏈傳統上緊密耦合的幾個功能——執行層(處理交易)、結算層(在主網確認)、共識層(排序交易)和數據可用性層(儲存交易資料)——拆分成獨立的模組。你可以想像它是樂高積木,每個功能都是一個獨立的積木,可以選擇最好的積木組合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提高了靈活性和潛在的性能。

舉例來說,Mantle 在數據可用性層就探索使用一些創新的方案,比如與 EigenLayer 協作的技術(這也是進入 2025 年後,許多 L2 項目積極探索的方向之一),將交易資料儲存到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專門服務上,而不是全部存回昂貴的以太坊主網,這進一步降低了使用者交易的成本。這種模組化的設計,讓 Mantle 有潛力比傳統的單體式區塊鏈或一些非模組化的 L2 更加靈活和可擴展。

為什麼 Mantle 很重要?它跟你的錢包有什麼關係?

對於一般使用者和投資者來說,Mantle 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提升鏈上體驗

如果 Mantle 成功發展並被廣泛採用,將意味著在以太坊生態中進行各種操作(例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交易、參與借貸協議、鑄造或轉移 NFT 等)的成本會顯著降低,速度也會更快。這使得更多的使用者能夠負擔得起鏈上互動,特別是對於資金量不大的初學者而言,體驗會友好得多。這就像以前坐飛機很貴,現在有了廉價航空,更多人可以飛出去了。

推動生態創新

一個高效且低成本的平台,是孕育創新應用的沃土。基於 Mantle Network,開發者可以構建那些在以太坊主網上因成本過高而無法實現的複雜應用。例如,更精細的 DeFi 策略、更高頻率的遊戲內交易、更互動式的 SocialFi 應用等。這會豐富整個區塊鏈世界的應用場景。

MNT 代幣的角色

作為 Mantle Network 的原生代幣,MNT 在生態中扮演多個角色:

  • 治理:持有 MNT 的使用者可以參與 Mantle 的去中心化治理,對項目的重要決策進行投票,延續了 BitDAO 的 DAO 精神。
  • 網路費用:在 Mantle Network 上進行交易需要支付 MNT 作為 Gas 費用,類似於在以太坊上使用 ETH。
  • 質押與收益:使用者可以質押 MNT 來參與網絡的安全維護或賺取收益。特別是結合 Mantle 的模組化設計和與 EigenLayer 的潛在合作,未來 MNT 的質押模型可能會帶來更多元的收益機會。

所以,如果你持有或考慮持有 MNT 代幣,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市場炒作,還與 Mantle Network 的實際使用情況和生態發展緊密相關。它的表現,很可能直接影響到你資產組合的一部分。

以我個人的觀察來看,進入 2025 年,L2 賽道已經是兵家必爭之地。各家 L2 都在比拼技術創新、生態吸引力、以及使用者體驗。Mantle 作為一個有著雄厚財力(繼承自 BitDAO 金庫)且技術路線獨特的參與者,它的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這些區塊鏈實驗家密切關注。畢竟,L2 的成熟度直接關係到 Web3 能否真正走向大眾。

對於像我這樣習慣利用差價合約彈性操作資產的實驗者來說,找到一個順手、交易執行快速的平台很重要。舉例來說,在評估像 MNT 這樣的資產時,我會考慮在一些提供差價合約交易的平台上進行佈局,而 Moneta Markets 億匯 在操作流暢度方面做得不錯,這讓我在管理倉位時感覺更有效率。無論是現貨或是差價合約,選擇合適的工具才能有效參與市場。Moneta Markets 億匯 的介面設計,確實讓我在多種資產類別間切換和執行策略時感到便利。

Mantle 的機會與挑戰

沒有任何技術或專案是完美的,Mantle 也一樣。以下是它的機會點和可能面臨的挑戰:

機會 (Opportunities) 挑戰 (Challenges)
資金雄厚:繼承自 BitDAO 的龐大金庫,能為生態項目提供持續且有力的資金支持,吸引開發者和專案入駐。 L2 賽道競爭激烈:面對 Arbitrum, Optimism, zkSync, StarkNet 等眾多先行者和強勁對手,如何脫穎而出吸引用戶和開發者是長期考驗。
技術創新:模組化設計和與 EigenLayer 等新興技術的結合,有望在性能、成本或靈活性上取得優勢,特別是在數據可用性層面。 技術複雜性與成熟度:新穎的技術方案需要時間驗證其穩定性和安全性,且模組化設計也可能引入新的整合和協作挑戰。
強大的社群基礎:BitDAO 累積的社群成員轉化為 Mantle 的早期使用者和治理參與者,提供堅實的基礎。 用戶遷移成本:吸引習慣在其他 L2 或主網上活動的用戶遷移至 Mantle 需要強大的激勵和友好的跨鏈體驗。
潛在的生態協同效應:藉助於其與 Bybit 等實體世界或中心化平台的聯繫,可能為鏈上生態帶來更多現實世界的資源和用戶。 治理的有效性與去中心化程度:雖然是 DAO 起家,但龐大金庫的管理、重要決策的效率以及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的平衡,是持續面臨的治理考驗。

從 2025 年的角度看,Mantle 的模組化路線和對新技術的擁抱,確實讓它在技術敘事上佔有一席之地。市場對於高效、低成本 L2 的需求依然旺盛(你可以看看 2025 年各主要 L2 的交易量數據和 TVL (總鎖倉價值) 增長情況就知道了)。但最終誰能勝出,還是得看誰能真正吸引到足夠的用戶、留住優秀的開發者、並且在熊牛週期中證明其網絡的韌性。

給金融初學者的建議

如果你是剛接觸這個領域的朋友,看到這些內容可能覺得資訊量有點大,沒關係,這很正常!我記得當初學習這些概念時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我的建議是:

  1. 先理解基礎概念:弄懂什麼是以太坊、什麼是 Layer 2、什麼是 DAO。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你理解 Mantle 作為 L2 和 DAO 的結合體。
  2. 從小額開始體驗:如果想感受 Mantle Network,可以嘗試將少量資金透過橋(Bridge)跨鏈到 Mantle 網絡上,體驗一下在上面進行一次小額交易或與簡單的去中心化應用互動,親身感受它的速度和費用。
  3. 持續關注但不盲從:關注 Mantle 的官方公告、技術進展、生態項目發展。但不要因為一個項目聽起來很厲害就all-in。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加密資產的波動性尤其大。
  4. 多方比較:Mantle 不是唯一的 L2 解決方案,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其他 L2 項目(如前所述的 Arbitrum, Optimism 等),比較它們的技術路線、生態現狀、以及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這有助於你更全面地理解 L2 賽道。
  5. MNT 代幣:如果你考慮投資 MNT 代幣,除了關注網絡本身的發展,也要理解其代幣經濟模型(供應量、分配、用途)以及市場整體的流動性。記住,代幣價格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整個加密市場情緒、項目實際進展、競爭情況甚至監管政策(參考 2025 年各國對平台幣和特定用途代幣可能採取的不同態度)。

常見問題 Q&A

BitDAO 和 Mantle 是一回事嗎?

不完全是。BitDAO 是一個早期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和金庫,Mantle 是由 BitDAO 社群投票決定並主導建立的 Layer 2 網絡及其生態系統。你可以把 Mantle 看作是 BitDAO 願景的進化和具象化成果。BitDAO 的治理代幣 BIT 也已經升級和遷移到 Mantle 的原生代幣 MNT。

Mantle Network 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優勢嗎?

Mantle 採用了模組化設計,將區塊鏈的核心功能(執行、結算、共識、數據可用性)分開處理。特別是在數據可用性層面,它正在探索使用一些創新的方案(例如與 EigenLayer 的協作),這有助於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並提高效率,使其在眾多 Layer 2 方案中具有一定的技術特色。

MNT 代幣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MNT 是 Mantle Network 的原生代幣,它有幾個主要用途:首先是用於參與 Mantle 的去中心化治理,持有者可以對提案進行投票。其次,它用於支付 Mantle Network 上的交易手續費(Gas Fee)。未來也可能用於質押以維護網絡安全並獲得收益。

之前聽說的 BitDAO 代幣 (BIT) 和 Alameda、FTX 有什麼關係?這些 BIT 後來怎麼樣了?

是的,在 BitDAO 早期,曾與 FTX 的關聯公司 Alameda Research 進行過一次代幣互換(大約是 1 億枚 BIT 換 336 萬枚 FTT)。這筆由 Alameda 持有的 BIT 在 BitDAO 演化為 Mantle 後,需要遷移到 MNT。然而,由於 FTX 破產導致 Alameda 進入法律程序,這部分 BIT 的遷移和處理受到了限制,目前仍在法律框架下進行。Mantle 官方已經澄清,這些受限的 BIT 並未自由進入市場或遷移為 MNT,以避免對市場造成不確定性。

作為一個普通使用者,我怎麼體驗 Mantle Network?

最直接的方式是將少量以太坊(ETH)或其他相容資產透過官方的跨鏈橋(Bridge)或其他支援的橋接到 Mantle Network 上。之後,你就可以在 Mantle 生態系統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進行交易,或者與其他建構在 Mantle 上的應用程式進行互動。你會發現相比直接在以太坊主網操作,手續費低很多,速度也快不少。

結語

從 BitDAO 的宏大願景到 Mantle Network 的具體實踐,我們看到了一個去中心化組織如何將其資源和力量,從單純的「金庫」轉變為積極的「建設者」,致力於解決區塊鏈領域最核心的擴展性問題。進入 2025 年,Layer 2 技術已經不再是新鮮概念,而是推動區塊鏈應用普及的關鍵基礎設施。Mantle 憑藉其獨特的模組化設計、龐大的財庫支持以及不斷發展的生態系統,無疑在這個激烈的賽道中佔據了重要一席。

作為區塊鏈世界的實驗家,我會持續關注 Mantle 的技術迭代和生態繁榮。對於身處台灣、對區塊鏈和金融投資感興趣的你,理解 Mantle 不僅是了解一個特定的加密項目,更是認識到 Layer 2 在未來數位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可能影響我們參與鏈上世界的成本與效率。保持學習、保持好奇,並永遠記住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是 navigating 這個快速變化領域的不二法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