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硬分叉:原理、以太坊Pectra與比特幣減半的未來

加密世界的大事件:深入解析區塊鏈硬分叉、以太坊Pectra與比特幣減半的多重宇宙

各位讀者,大家好!身為一名長期關注區塊鏈與加密貨幣世界的觀察者,我一直覺得這個領域充滿了活力與變化。最近,我們見證了以太坊一項意義深遠的升級——Pectra,同時,比特幣也即將迎來眾所矚目的第四次減半。這些事件,說到底,都與區塊鏈的「演進」息息相關。而其中一種最為劇烈、也最引人注目的演進方式,就是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硬分叉」(Hard Fork)。

想像一下,一個區塊鏈就像一條正在行駛的火車,它遵循著一套既定的軌道和時刻表(也就是協議)。但有時候,為了提升速度、增加載客量,甚至是因為部分乘客對現有路線不滿意,社群可能會決定建造一條全新的軌道,這條新軌道與舊軌道完全不兼容,火車開上去後就再也回不來了。這,就是區塊鏈硬分叉的一個生動比喻。

moneta markets

在我看來,硬分叉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新,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區塊鏈社群的治理模式、價值取向,甚至是內部的分歧與衝突。它既可能帶來技術上的飛躍,也可能導致社群和網路的分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硬分叉的世界,結合以太坊Pectra的最新進展和比特幣的減半背景,看看這些關鍵事件如何重塑加密資產的未來格局。

什麼是硬分叉?區塊鏈協議升級的劇烈方式

要理解硬分叉,我們得先從區塊鏈的基礎說起。區塊鏈是一系列按照時間順序連結起來的區塊,每個區塊都包含了一定數量的交易數據。維護這條鏈運行的,是一套所有參與者都必須遵循的「協議」或「規則」。這些規則規定了區塊的大小、交易的驗證方式、新幣的發行速度等等。

然而,技術總在進步,環境總在變化。原有的規則可能不再適用,需要更新。區塊鏈的升級主要有兩種方式:軟分叉(Soft Fork)和硬分叉(Hard Fork)。

軟分叉就像是給火車加了一個新的信號系統,這個系統在新軌道和舊軌道上都能用,遵循新規則的火車也能理解舊規則,所以它是「向後兼容」的。網路中的節點可以選擇升級或不升級,不升級的節點依然能與升級後的節點交互,只是無法驗證遵循新規則的交易或區塊。

而硬分叉則完全不同。它是一種「不向後兼容」的協議更新。這意味著,一旦硬分叉發生,遵循舊規則的節點將無法理解或驗證遵循新規則的區塊。這條區塊鏈就在分叉點上分裂成了兩條完全獨立、無法互通的鏈。一條繼續按照舊規則運行,另一條則開始按照新規則運行。這兩條鏈上的數位資產也變成了兩種不同的資產。原鏈上的幣,在分叉後會在兩條鏈上都存在,形成「一分為二」的效果。

硬分叉為什麼會發生?背後的多重動機

硬分叉的發生並非隨機,通常由以下幾個原因驅動:

* 提升安全性與修復漏洞: 這是最無爭議的原因。如果舊協議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可能導致網路被攻擊或資產被盜,硬分叉就是修補這個漏洞、亡羊補牢的必要手段。比如,以太坊歷史上的DAO事件,就是為了追回被盜資金而進行了一次硬分叉。
* 引入新功能與提升性能: 隨著用戶增長和技術發展,原有的協議可能無法滿足需求,比如交易速度太慢、交易費用太高、功能太少。硬分叉可以引入新的技術特性,如增加區塊大小以提升交易吞吐量、改變共識機制以提高效率或降低能耗、增加智能合約的功能等。以太坊即將完成的Pectra升級,就屬於這一類,儘管它被設計為盡量平滑過渡,但在技術層面仍被歸類為硬分叉性質的協議更新。
* 解決社區內部分歧: 這是硬分叉中最具戲劇性的部分。當區塊鏈社群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技術路線圖產生嚴重的、無法協調的分歧時,部分社群成員可能會選擇發起硬分叉,創建一條符合自己願景的新鏈。比特幣歷史上的多次硬分叉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如何擴容」這一核心問題的路線分歧。
* 應對中心化風險或防止攻擊: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果網路面臨被特定實體控制(如礦工算力過於集中)或惡意攻擊的風險,社群也可能透過硬分叉來改變規則,以重新平衡權力或阻止攻擊。

硬分叉的運作流程

一個典型的硬分叉流程大致如下:

1. 發起提議: 社群中的個人或團隊提出一項協議修改建議(在比特幣稱為BIPs,在以太坊稱為EIPs)。
2. 利益相關者協商: 開發者、礦工/驗證者、錢包服務商、交易所、使用者等社群成員對提議進行討論和投票(方式各異),達成共識或形成分歧。
3. 公告與準備: 如果社群對升級達成廣泛共識,開發者會撰寫並發布包含新協議的軟體客戶端。相關服務商(交易所、錢包)會提前公告並準備好支持新鏈(如果涉及分幣)或升級其系統。
4. 激活(特定區塊高度): 新協議會在一個預設的區塊高度自動激活。在這個區塊之後,所有運行新軟體的節點會開始遵循新規則。如果沒有升級的節點收到這個區塊,將會拒絕接受並繼續按照舊規則建立鏈。
5. 分叉後獨立運行: 如果社群存在分歧,未升級的節點可能會繼續按照舊規則打包區塊,從而形成一條獨立的鏈。兩條鏈各自發展,產生兩種不同的數位資產。

以太坊 Pectra 升級 (2025) 與超聲波時代的來臨

各位讀者,如果說硬分叉有時是分裂的象徵,那麼以太坊在經歷了多次迭代(包括之前的Merge、Shanghai、Cancun等)之後,其協定升級更像是一種有計劃、有共識的「硬分叉式演進」。而即將在2025年完成的Pectra升級,絕對是以太坊史上規模最大、整合度最高的一次協議更新,它整合了執行層(代號Prague)和共識層(代號Electra)的變更,一口氣包含了超過11個以太坊改進提案(EIPs)。

我認為,Pectra升級的意義非凡,它並非像比特幣分叉那樣產生一條全新的、具有競爭關係的鏈,而是對現有以太坊網絡進行全面的功能強化和效率提升。這其中包含了許多對我們使用者而言非常有感的改變:

核心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質押與 Layer 2 的全面升級

1. 使用者體驗 (UX) 革命:
* 帳戶抽象化(Account Abstraction): 這是我最期待的功能之一。透過EIP-7702等提案,以太坊錢包將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私鑰地址,而是具備智能合約功能的「智能錢包」。想像一下,你的錢包可以設定每天的交易上限、可以由多個親友共同保管(社群恢復)、可以為特定遊戲或DApp生成一次性的「會話密鑰」,甚至可以讓你直接使用錢包裡的ERC-20代幣(比如USDT或DAI)來支付交易所需的Gas費用(燃氣贊助),而不需要事先兌換ETH。這將極大降低使用者門檻,讓以太坊應用更貼近Web2的便利性。以前有些操作需要簽名兩次,EIP-7702也能協助簡化至一次。
2. 質押與驗證者的靈活性:
* 提高單一驗證者質押上限: EIP-7251允許單一驗證者將其有效抵押額度從目前的32 ETH提高到最高2,048 ETH。這讓大型質押服務提供商或個人質押者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資金,管理更多份額,減少管理大量32 ETH質押單位的麻煩。
* 簡化驗證者提款流程: EIP-7002使得驗證者可以直接從執行層發起提款請求,而不需要透過共識層的複雜流程,這提升了資金的流動性和便捷性。
* 縮短新驗證者激活時間: EIP-6110等提案優化了驗證者隊列的處理機制,有望縮短新驗證者參與質押所需的等待時間,讓更多ETH能更快地投入質押,增強網路安全。
3. 第二層 (Layer 2) 擴展性再進化:
* Blob數據量加倍: 繼Dencun升級引入Blob(一種專門用於Rollup數據的新型交易類型)後,Pectra將進一步加倍每個區塊中可包含的Blob數據量(EIP-7691)。
* Calldata燃氣成本提升: 同時,EIP-7623將提高傳統Calldata的燃氣成本。這是在鼓勵Layer 2項目將交易數據存儲到更便宜、更適合的Blob中,而非昂貴的Calldata。
* 這些改動將顯著提升Layer 2(如Arbitrum, Optimism, zkSync等)的數據吞吐量,直接導致Layer 2的交易費用進一步降低。對於每天在Layer 2上進行大量交易的用戶來說,這絕對是個好消息,也鞏固了以太坊作為Rollup中心樞紐的地位。

Pectra升級不僅是對個別功能的修補,它是一個系統性的改進,旨在讓以太坊更加易用、高效和可擴展。在我看來,這次升級的成功實施,是以太坊邁向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關鍵一步。

區塊鏈分叉示意圖1

Pectra 後的 ETH:資產稀缺性與市場展望

談到以太坊,不得不提其資產屬性的變化。自從EIP-1559引入燃燒機制(部分交易費用被銷毀)和The Merge將共識機制從PoW轉為PoS(大幅降低新ETH發行量)後,以太坊的總供應量已經呈現通縮趨勢。社群戲稱其為「超聲波貨幣」。

根據資料,Pectra升級成功實施後,由於網路效率提升和潛在的使用量增加,燃燒機制可能會銷毀更多ETH。結合極低的PoS發行量,以太坊的通縮效應將進一步加強。預計到2026年3月,以太坊總供應量可能減少到約1.199億 ETH。資產的稀缺性是其價值敘事的重要支撐,持續的通縮讓ETH不僅是一種用於支付Gas的「燃料」,更是一種潛在的「價值儲存」資產,與比特幣的敘事形成互補。

在我看來,市場對Pectra升級的反應積極是預料之中的。基本面的改善(更好的用戶體驗、更低的L2費用、資產通縮)為ETH的短期和長期價格帶來樂觀展望。雖然加密市場總是波動劇烈,但技術的進步和基本面的支撐是長期投資者信心的來源。對於希望參與這些市場波動並尋找交易機會的朋友,選擇一個提供多樣化交易產品和穩定平台的經紀商至關重要。Moneta Markets 億匯就是一個在這方面值得考慮的選擇。他們提供各種金融商品的交易服務,包括加密貨幣相關產品,讓交易者能在像Pectra升級這樣可能帶來價格變化的事件中尋找進出場的機會。當然,任何交易都伴隨風險,做好研究並理解產品特性永遠是第一步。

比特幣的減半與硬分叉的歷史:擴容之爭的印記

說完以太坊的技術演進,我們回頭看看比特幣。比特幣的協議以穩定著稱,極少進行會破壞兼容性的硬分叉。然而,這不代表比特幣社群沒有過硬分叉的嘗試或實際行動。事實上,比特幣歷史上的多次硬分叉,幾乎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擴容」(Scaling)。

比特幣的設計決定了每個區塊的大小有限(最初1MB,透過隔離見證等技術略微提升了實際容量),導致每秒能處理的交易數量有限,在高需求時會出現交易擁堵和高額手續費。隨著比特幣用戶和交易量的增長,這個問題日益突出。社群內部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產生了深刻的分歧:一派主張在主鏈上「大區塊」解決,直接增加區塊大小以容納更多交易;另一派則主張在主鏈外透過「第二層」或其他側鏈方案來處理大部分交易,保持主鏈的精簡和去中心化。這場「區塊大小之爭」直接催生了多個比特幣的硬分叉。

比特幣歷史上的主要硬分叉案例

這些硬分叉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 對比特幣客戶端硬分叉(未產生新幣,只是不同軟體實現): 這些嘗試主要是為了推動區塊大小的變化,但未能獲得社群的廣泛共識並取代主流的Bitcoin Core客戶端。
* Bitcoin XT (2014/2015): 由Gavin Andresen和Mike Hearn等早期開發者推動,建議將區塊大小逐步提升至8MB。由於被認為過於激進且可能影響去中心化,未能成功。
* Bitcoin Classic (2016): 建議將區塊大小提升至2MB。相對溫和的提案,但也未能獲得足夠支持。
* Bitcoin Unlimited (2016/2017): 允許礦工透過投票決定區塊大小,最高可達16MB。這種「礦工決定區塊大小」的方式引發了中心化爭議。

2. 對 Bitcoin 幣硬分叉(產生新幣,分裂出新鏈): 這些是更為人熟知的硬分叉,直接導致了新的加密貨幣誕生。
* 比特幣現金 (Bitcoin Cash, BCH) (2017年8月1日, 區塊高度 478558): 這是最具影響力的比特幣硬分叉之一。源於對「大區塊」路線的堅持,由Bitmain等礦工、開發者吳忌寒等支持。他們認為隔離見證(SegWit,Bitcoin Core推動的擴容方案)不夠徹底,直接將區塊大小提升至8MB(後續多次提升)。所有在分叉區塊高度持有比特幣的人,都按1:1的比例獲得了比特幣現金。
* 比特幣黃金 (Bitcoin Gold, BTG) (2017年10月24日, 區塊高度 491407): 這次分叉的原因是為了改變比特幣的挖礦算法(從SHA256改為Equihash),使其能使用GPU而非昂貴的ASIC礦機挖礦。目標是「讓比特幣再次去中心化挖礦」,避免ASIC礦機廠商(如Bitmain)對算力的潛在壟斷。持有比特幣的人也獲得了等量的BTG。
* 比特幣 SV (Bitcoin SV, BSV) (2018年11月15日, 區塊高度 556766): 這是從比特幣現金(BCH)中再次分叉出來的。由Craig Wright(CSW)等支持者推動,主張徹底回歸中本聰白皮書的願景,提倡「超大區塊」(最初128MB,後續大幅提升)以實現鏈上擴容。這次分叉伴隨著激烈的社群和「算力戰」。
* XEC (eCash) (2020年11月15日): 也是從比特幣現金(BCH)分叉而來,旨在建立一個支援子網路的加密貨幣。

在我看來,這些比特幣的硬分叉,無論是成功產生了具備一定市場影響力的新幣(如BCH),還是最終未能廣泛推廣的實驗(如XT),都體現了社群在面對擴容這個核心挑戰時的掙扎、探索與分歧。它們是比特幣歷史上重要的節點,記錄了這條最古老區塊鏈的生長痛。

區塊鏈分叉示意圖2

2024 年的減半與持續的擴容探索

比特幣預計在2024年迎來第四次減半,這是一個自動寫入協議的事件:每挖出210,000個區塊(大約四年),新區塊的礦工獎勵就會減半。這次減半後,每個區塊的獎勵將從6.25 BTC降至3.125 BTC。

減半對礦工的收益構成了直接壓力。礦工維護著比特幣網路的安全(透過貢獻算力進行工作量證明),他們的收益主要來自區塊獎勵和交易手續費。當區塊獎勵大幅減少時,礦工需要更高的幣價或更高的交易量及手續費才能維持營運和算力投入。

雖然歷史上減半後往往伴隨牛市,市場普遍預期減半對價格有積極影響,但從長遠來看,礦工的收益模式需要轉變,更加依賴交易手續費。這再次將社群的注意力拉回到擴容問題——如何能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提升交易量,讓手續費收入足以支撐網路安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社群對各種擴容方案的討論持續進行,包括Layer 2技術(如閃電網路)以及更具實驗性的方法。

實驗性硬分叉:為未來主網升級鋪路?

一個有趣的最新發展是,一些社群成員正透過「實驗性硬分叉」來驗證新的擴容和激勵方案。例如,LayerTwoLabs計畫在2024年進行一次實驗性硬分叉,其核心是驗證其「驅動鏈」(DriveChain)方案的可行性,這涉及比特幣改進提案BIP-300和BIP-301。

DriveChain旨在透過「盲目合併挖礦」(Blind Merged Mining)的方式,允許礦工將算力同時貢獻給主鏈和附屬側鏈。側鏈可以實現主鏈不具備的複雜功能(如智能合約、更高的交易吞吐量),而側鏈的安全性由比特幣主網礦工提供。BIP-300和BIP-301定義了如何將比特幣從主鏈「存入」側鏈(稱為Peg-out)和從側鏈「取出」的機制,其中涉及長期的「經濟鎖定」以防止欺詐。

LayerTwoLabs的實驗性分叉並非旨在取代或分裂主流比特幣,而是創建一個平行環境來測試DriveChain的技術架構和經濟激勵模型。如果這些實驗證明方案可行且安全,他們希望最終能說服Bitcoin Core團隊考慮將相關功能透過軟分叉(或社群廣泛接受的硬分叉)整合到比特幣主網中。

這類實驗性硬分叉展示了硬分叉除了是分裂手段外,也能作為技術探索和概念驗證的平台。它允許開發者在不影響現有價值巨大的主網的情況下,測試可能帶來革命性改變的複雜協議修改。

硬分叉:演進、分裂與實驗的複雜舞蹈

回顧以太坊的計畫性升級和比特幣歷史上的多次分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硬分叉在區塊鏈世界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 它是協議演進的必要機制: 區塊鏈技術仍在快速發展,早期的設計難免有局限性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硬分叉提供了一種實現根本性變革的路徑。以太坊Pectr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透過全面的技術升級來實現網路的飛躍。
* 它是社群民主與分歧的體現: 硬分叉往往伴隨著激烈的社群討論甚至爭鬥。誰來決定區塊鏈的未來?開發者、礦工、用戶,還是持有大量幣的人?硬分叉的過程和結果(是形成廣泛共識的單一新鏈,還是分裂出多條鏈)反映了區塊鏈去中心化治理的複雜性。比特幣的大區塊之爭及其催生的分叉幣,就是社群對核心價值觀和技術路線分歧的直接產物。
* 它是技術實驗與創新的溫床: 有時,創新的想法過於超前或風險較高,難以在主網上直接實施。實驗性硬分叉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來測試這些想法。LayerTwoLabs對DriveChain的驗證就是一個例證,它希望透過實驗來為比特幣的未來發展尋找新的可能性。

從我的觀察來看,硬分叉就像區塊鏈世界的基因突變。大多數突變可能無法存活或發展壯大,但偶爾也會產生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物種,或者將母體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對於持有加密資產的投資者來說,理解硬分叉的機制和潛在影響至關重要。當分叉發生時,原鏈的持有者通常會在分叉後的新鏈上獲得等量的新幣,這可能帶來額外的資產,但也需要注意新幣的流通性、錢包和交易所的支持情況,以及潛在的市場波動和詐騙風險。

區塊鏈分叉示意圖3

比特幣硬分叉案例回顧表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比特幣歷史上主要的「分幣」硬分叉,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

分叉幣名稱 (代碼) 分叉日期 分叉區塊高度 主要改變 與原鏈關係
比特幣現金 (BCH) 2017年8月1日 478558 區塊大小提升 (最初8MB) 從比特幣 (BTC) 分叉
比特幣黃金 (BTG) 2017年10月24日 491407 挖礦算法改為 Equihash 從比特幣 (BTC) 分叉
比特幣 SV (BSV) 2018年11月15日 556766 主張超大區塊 (最初128MB) 從比特幣現金 (BCH) 分叉
eCash (XEC) 2020年11月15日 約 661648 (基於 BCH 區塊) 增加協議複雜性, 支援子網路 從比特幣現金 (BCH) 分叉
以太坊經典 (ETC) 2016年7月20日 1920000 不回滾 DAO 事件交易 從以太坊 (ETH) 分叉

這個表格列出了一些較為知名的硬分叉案例。可以看到,硬分叉的原因和產生的新幣特性各不相同,但都與社群對核心協議或事件處理方式的分歧有關。以太坊經典(ETC)雖然不是比特幣的分叉,但它源於以太坊在DAO事件後是否應回滾交易的爭議,也是硬分叉解決社群分歧的經典案例。

總結:區塊鏈的未來在於持續的演進與平衡

以太坊Pectra升級的成功實施,標誌著以太坊在技術演進上邁出堅實一步,朝著更易用、高效和通縮的「超聲波貨幣」願景前進。這顯示了現有成熟區塊鏈透過內部共識和技術革新實現自我強化的巨大潛力。

而比特幣,這個最古老的區塊鏈,在減半帶來的經濟模型變化的背景下,其擴容問題依然是社群持續探索的焦點。歷史上的多次硬分叉雖然導致了分裂,但也保留了不同的技術路線和社群觀點,提供了對區塊鏈未來可能性的多樣化嘗試。例如LayerTwoLabs這樣的實驗性分叉,就是在不影響主流鏈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解決比特幣痛點的新方案。

硬分叉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它既是去中心化社群決策權的一種體現,但也可能帶來分裂、混亂和安全風險。然而,作為區塊鏈協議進行根本性改變的手段,硬分叉在必要時能修復漏洞、引入關鍵功能,甚至在社群無法達成一致時提供一條獨立的發展道路。在我看來,正是這種持續的演進、實驗甚至偶爾的分裂,共同推動著區塊鏈技術和應用邊界的擴展。

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和社群治理模式的演進,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更平滑的升級方式,但硬分叉作為一種「最後手段」或「實驗平台」,在區塊鏈的發展史中仍將佔有一席之地。對於我們參與者而言,理解這些技術變革背後的邏輯和影響,是在這個充滿活力的領域中保持清醒和把握機會的關鍵。同時,選擇一個安全可靠的平台進行交易和資產管理,比如前面提到的Moneta Markets 億匯,也是在市場波動中保護自己、尋找潛在機會的重要一環。

常見問題解答 (FAQ)

什麼是區塊鏈硬分叉?

區塊鏈硬分叉是對現有區塊鏈協議進行一種不向後兼容的根本性修改。這意味著運行舊協議版本的節點無法驗證或接受運行新協議版本的節點產生的區塊。當所有或絕大多數網路參與者都升級到新協議時,網路會平滑過渡;但如果社群存在分歧,部分節點繼續運行舊協議,區塊鏈就會在分叉點分裂成兩條獨立的鏈,各自按照不同的規則運行,並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數位資產。

硬分叉會如何影響我持有的加密貨幣?

如果硬分叉導致一條新鏈的產生,並且新鏈上的資產是由原鏈資產「複製」而來(即分叉幣),那麼在分叉區塊高度持有原鏈資產的用戶,通常會在新鏈上自動獲得等量的新幣。例如,在比特幣現金分叉時持有比特幣的用戶,按1:1比例獲得了BCH。然而,用戶需要確保他們持有的資產是在支持分叉的錢包或交易所中,以便能夠訪問和領取分叉產生的新幣。並非所有硬分叉都會產生具備市場價值的分叉幣,也並非所有錢包或交易所都會支持所有分叉幣。

以太坊的 Pectra 升級是硬分叉嗎?

從技術定義上來說,Pectra升級確實是對以太坊協議進行了不向後兼容的修改,因此屬於一種「硬分叉」式升級。然而,與比特幣歷史上一些因社群分歧而導致網路分裂的硬分叉不同,以太坊的重大升級(如Pectra、Dencun、Merge等)是透過以太坊改進提案(EIPs)流程,在開發者和社群達成廣泛共識後實施的。其目標是實現所有網路參與者都升級到新協議,從而實現網路的平滑過渡和功能強化,而不是分裂出競爭性的鏈。

比特幣減半與硬分叉有什麼關係?

比特幣減半是協議中寫死的固定事件,每四年發生一次,不會直接導致硬分叉。然而,減半會降低礦工的區塊獎勵,使其收益更加依賴交易手續費。這使得比特幣的「擴容」問題(即提升交易處理能力和降低手續費)變得更加重要。歷史上,許多比特幣的硬分叉(如比特幣現金)正是源於社群在如何解決擴容問題上的分歧。因此,減半雖然不直接引發分叉,但它加劇了對擴容方案的需求和討論,間接與硬分叉的動機相關聯。

為什麼有些區塊鏈會頻繁進行硬分叉?

一些區塊鏈可能由於其設計、治理模式或發展階段而相對頻繁地進行硬分叉。例如,一些較新的區塊鏈可能處於快速迭代和實驗階段,需要透過硬分叉來快速導入新功能或修復設計缺陷。此外,如果一個區塊鏈的社群在關鍵問題上容易產生難以調和的分歧,也可能導致透過硬分叉來「分家」。硬分叉的頻率也與其升級流程的設計有關,有些區塊鏈可能將硬分叉作為定期、計畫性升級的一部分(如以太坊),而有些則將其視為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如比特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