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 Finance全攻略:DeFi Studio的創新之路

哈囉!很高興能跟你聊聊 Hakka Finance 這個專案。說真的,我剛開始接觸區塊鏈和 DeFi 的時候,覺得這塊領域進展得快到有點眼花撩亂,很多專案不是一下子爆紅,就是默默消失。Hakka Finance 呢,我覺得它算是市場上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不像有些協議專注在單一功能(例如就是借貸或就是交易所),Hakka 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DeFi 實驗室」或是他們自己說的「DeFi Studio」,一直在嘗試解決去中心化金融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而且方法還蠻不一樣的。

這篇文章,我想用比較輕鬆、好懂的方式,跟你分享我從這份資料裡看到的 Hakka Finance 故事:他們是怎麼開始的?一路上遇到了什麼挑戰?設計了哪些有趣或創新的產品?還有他們對未來的想法。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 Hakka Finance,也對整個 DeFi 產業的發展路徑有更深的體會。

moneta markets

那我們就開始吧!

迷航到啟航:從早期區塊鏈摸索到鎖定 DeFi 航道

你知道嗎?Hakka Finance 的前身其實是一家叫做 Pelith 的公司。這讓我想起很多區塊鏈產業早期的團隊,大家都在摸索這個新技術到底能幹嘛。Pelith 在 DeFi 大爆發之前,也試過一些不同的區塊鏈應用專案。我的理解是,那時候的技術和市場環境還沒完全成熟,很多點子可能是「早產」了,或者根本行不通。這些早期的試錯,雖然專案本身可能沒有大鳴大放,但我覺得對團隊來說,累積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也讓他們更清楚哪些方向才是值得投入的。

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概就是 DeFi 借貸的興起,尤其是穩定幣借貸能給到很高的年利率(資料裡提到一度高達 18%!)。這現象讓很多人意識到,哇,原來金融應用在區塊鏈上是真的有市場需求和潛力的。Pelith 團隊也抓住了這個機會,開發了他們第一個 DeFi app 叫做 EasyDAI,並且積極參與黑客松,像 Kyber DeFi Hackathon 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參與不只展現了他們的技術實力,也幫助他們連結到整個 DeFi 生態系,像是 DeFiZap 這種聚合器,讓他們更了解市場上的痛點和機會。

但整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在 2020 年夏天被徹底改變了,那就是 Compound 引爆的「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俗稱「Yield Farming」。這招像魔法一樣,瞬間把大量資金和用戶吸引到 DeFi 世界,催生了大家津津樂道的「DeFi Summer」。這個事件對 Hakka Finance 的產品策略和推出時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因為市場環境已經不是他們最初設想的樣子了。我的經驗告訴我,在快速變化的領域,像這樣對市場變化保持高度敏銳並能隨時調整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我覺得 Pelith 的這段經歷,很能代表不少區塊鏈早期團隊的故事:從一個寬泛的技術探索開始,經歷一些挫折和試錯,最終在一個特定的、有實際需求的領域找到方向。Hakka Finance 後來選擇走一條比較特別的多產品路線,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從早期單一專案風險高的經驗中學到的教訓。他們不急著訂死未來好幾年的路線圖,而是採取更靈活的方式,這點我很認同,尤其在 DeFi 這種變化這麼快的環境裡。

好的,在我們深入了解 Hakka Finance 設計了哪些獨特產品之前,先給你看看這張圖片,它或許能幫助你想像一下 Hakka Finance 這種多樣化的 DeFi 生態樣貌。

Hakka Finance 多產品生態想像

Hakka 的產品實驗室:BlackHoleSwap 與 3F Mutual 的設計與挑戰

Hakka Finance 有個很酷的理念,就是想做一個「DeFi Studio」,不斷地發想、設計和推出能解決特定問題的產品。他們的產品線不是線性的進化,而更像是並行發展的。 BlackHoleSwap 和 3F Mutual 就是他們最早期的兩個重要實驗。

BlackHoleSwap:瞄準穩定幣流動性痛點的創意

第一個正式產品是 BlackHoleSwap。說到這個名字,我得說他們在「迷因工程」(Meme Engineering)這方面真的有想法,名字聽起來就很新潮、有記憶點。根據資料,BlackHoleSwap 的發想來自 Curve.fi 的穩定幣兌換機制,再融合了借貸的概念。它的核心目標,是要解決在市場發生劇烈波動時,穩定幣可能出現流動性枯竭的問題,也就是說,你想用某種穩定幣(比如 DAI)換另一種(比如 USDC),但因為市場恐慌或極端狀況,兌換深度不夠,或者價格嚴重脫鉤。

想像一下,在 2020 年 3 月 12 日那個加密貨幣市場大崩盤的日子(俗稱「3/12 事件」),當時 DAI 因為鏈上清算壓力,價格一度衝高,MakerDAO 的清算機制也面臨考驗。BlackHoleSwap 在那時候確實展現了它的潛力,能處理一些套利機會,讓 DAI 的流動性不至於完全停滯。這證明了產品的設計理念在特定極端情境下是有價值的。

然而,市場環境變化得太快了。資料提到,MakerDAO 後來引入了穩定幣結算模組 (PSM),開始接受中心化穩定幣(如 USDC、USDT)和 WBTC 作為抵押品來鑄造 DAI。這大大增強了 DAI 的價格穩定性,讓它更緊密地錨定 1 美元,原本那種 DAI 會因市場劇烈波動而嚴重脫鉤、導致流動性枯竭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再加上以太坊網路的高昂 Gas 手續費,特別是 BlackHoleSwap 如果需要整合 Compound 等其他協議來調整資產配置時,Gas 費會高得嚇人。這兩個因素疊加,使得 BlackHoleSwap 的產品價值和競爭力大幅下降。這也提醒我,DeFi 協議的成功,除了本身的設計外,也非常依賴於整個生態系的協同和外部環境。

3F Mutual:去中心化互助保險的實驗

另一個早期產品是 3F Mutual,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互助保險協議。傳統的 DeFi 保險,像是 Nexus Mutual,雖然是去中心化的嘗試,但資料裡提到它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為了合規引入了 KYC(實名認證),這對追求匿名性的 DeFi 用戶來說是個門檻;而且理賠判斷需要人工參與,可能存在效率或利益衝突的問題。3F Mutual 就是希望能解決這些痛點。

3F Mutual 採取的是一種「互助會」模式。想像一下,一群人共同出一筆錢,放在一個池子裡,如果其中有人遇到了預設好的「黑天鵝」事件(例如某個協議被駭客攻擊),大家就用池子裡的錢來賠付。它設計了一個股份機制,讓早期加入、風險比較高的人能獲得更多股份,這樣如果保險池賺錢了,他們也能分到更多,以此平衡早期的劣勢。這概念很適合用來針對低機率、高影響的事件進行避險。

資料提到,3F Mutual 最初的保險標的是「MakerDAO 爆炸」,也就是 MakerDAO 出現嚴重問題導致 DAI 大幅脫鉤或系統崩潰。這個點子在當時引起了一些關注,上線初期也吸引了一些資金進來。然而,跟 BlackHoleSwap 類似,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 MakerDAO 系統穩定性逐漸增強(PSM 也有一定貢獻),這種極端事件發生的感知風險降低,3F Mutual 的流量和使用率也就隨之下降了。不過,我覺得這種互助保險的概念,以及嘗試繞過傳統保險模式中心化弊端的方法,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

從這兩個產品的經驗,我學到一個重要的觀察:在 DeFi 世界裡,產品設計固然重要,但市場需求是否持續存在、外部環境(如 Gas 費、其他關鍵協議的變化)是否有利,以及敘事(Narrative)能否持續吸引人,同樣是決定產品生死的關鍵因素。Hakka Finance 的這段經歷,我覺得就是一個不斷從市場反饋中學習和進化的過程。

DAO 治理的陣痛與進化:代幣經濟的解藥

Hakka Finance 後來也轉型成一個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目標是把協議的控制權和決策權逐漸移交給社群。這是許多 DeFi 專案的終極目標,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操作起來挑戰重重,Hakka 在這方面也經歷了不少「陣痛」。

資料裡很直接地指出,Hakka DAO 初期的代幣經濟設計存在問題,其中一個關鍵就是「高通膨率」。早期為了吸引用戶和資金,透過流動性挖礦發放了大量的 $HAKKA 代幣。這種高通膨加上代幣價格波動,很容易讓社群成員變得短線思考,拿到代幣就想賣,導致持續的賣壓,幣價也難以維持。幣價的波動,反過來又會讓社群「劣化」,真正關注專案長期發展、願意參與治理的人越來越少,留下的可能多是套牢、只關心幣價何時漲回來的人。我自己的經驗也看過不少類似的 DAO 遇到這種困境,這幾乎是早期 DAO 普遍會面臨的課題。

面對這種困境,Hakka 團隊和社群開始尋找解方。他們意識到,必須要「將代幣發給對的人」,也就是那些真正認同專案價值、願意長期持有和貢獻的人。為此,他們採取了幾項重要的機制改革:

  • Vesting(鎖倉釋放):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策略,將發放的獎勵代幣設定一個鎖定期和分批釋放的計畫。這樣可以延緩短期的賣壓,鼓勵獲得代幣的人考慮長期價值。
  • Harvester(豐收者)機制:這是一個比較有創意的設計。Hakka 協議本身會產生一些收益(比如未來產品的手續費)。Harvester 機制會用這些收益去市場上購買 $HAKKA 代幣,然後再把買到的代幣加上一部分額外的獎勵發給參與協議的用戶。資料裡稱這產生了「無損」的持續購買力。我的理解是,這不像單純的增發,而是用實際收入來回購並分發,理論上能為代幣價值提供支撐,同時激勵用戶深度參與協議。
  • Staking 機制:Hakka 也實作了 Staking,用戶可以鎖定他們的 $HAKKA 代幣。特別的是,他們將投票權重與鎖倉的時間長度掛鉤。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設計,因為它直接激勵用戶進行「長線思考」,鎖得越久,在 DAO 治理中的話語權越大。這有助於吸引並留住那些真正看好專案長期發展的社群成員。

這些機制改革,顯示了 Hakka DAO 在治理和代幣經濟上的深刻反思和積極嘗試。他們正在努力從早期的「撒錢吸引流量」模式,轉向建立一個更健康、能激勵長期價值創造的代幣循環和社群結構。這也是我認為很多 DAO 專案未來必須要走的路。

展望未來:從 Hakka Intelligence 到全新的產品線

除了改進治理和代幣經濟,Hakka Finance 作為一個「DeFi Studio」,當然也在不斷構思和開發新的產品。資料中提到了 Hakka Intelligence、Crypto Structured Fund (CSF) 和 iGain 這幾個方向。

Hakka Intelligence:讓社群更聰明

Hakka Intelligence 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它被描述成一個「價格預測平台」,期望透過代幣獎勵的方式,鼓勵社群成員去預測某些事件或指標的結果。這不只是一個好玩的預測市場應用,它的更深層目標,是希望提升社群成員對市場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想像一下,一個 DAO 的成員如果對市場趨勢、不同協議的狀況有更清晰的認識,他們在治理投票時,也更能做出明智的判斷。將這種「變聰明」的行為與代幣獎勵連結起來,是個蠻新穎的社群賦能方式。

同時,我也看到資料中提到 Hakka Finance 的業務範圍開始擴展,例如在幣安智能鏈(BSC,現在叫 BNB Chain)上也有佈局,特別是提到了與 Pancakeswap 的合作可能性。這顯示 Hakka 並不把自己侷限在單一區塊鏈上,而是擁抱跨鏈或多鏈的發展趨勢。在去中心化金融的世界裡,跨鏈的互通性越來越重要,能讓協議觸及更廣泛的用戶和流動性。

對了,說到更廣泛的市場和多元的金融產品,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提供多種金融工具的平台——Moneta Markets 億匯。雖然 Hakka Finance 主要在去中心化世界耕耘創新產品,但傳統金融市場,包括外匯、股票、指數、大宗商品等等,依然是龐大且充滿機會的。對於想要在不同市場進行資產配置或交易的投資人來說,Moneta Markets 億匯作為一個受到良好監管的線上經紀商,提供了一站式的交易解決方案。這讓我想到,未來 DeFi 是否也能與傳統金融市場有更多連結或互動,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產品,這或許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CSF 與 iGain:填補 DeFi 市場的空白

資料中特別強調了 DeFi 市場目前缺乏「中風險」的結構型產品。現在 DeFi 裡,不是低風險的穩定幣挖礦/借貸,就是高風險的各種槓桿、期貨或新協議挖礦。這種風險分佈不夠多元,讓很多不同風險偏好的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標的。Crypto Structured Fund (CSF) 就是 Hakka 為了填補這個空白而構思的產品。

CSF 的概念,我覺得有點像傳統金融裡的結構型商品,它會將一個資產池(可能是多種代幣的組合)切分成不同風險層級(例如優先級 Senior 和劣後級 Junior)。不同層級的投資人承擔不同程度的風險,當然,潛在收益也不同。優先級可能風險較低但收益固定,劣後級則風險較高但能享有超額收益。這種設計可以用來重新分配風險溢酬,讓不同風險承受度的投資人都能找到位置。如果 Hakka 能成功推出這種產品,我覺得會為 DeFi 市場帶來新的資金和玩家。

另一個讓我感到興趣的是 iGain。它被定位為一個「預測/合成資產平台」,聽起來像是預測市場或鏈上衍生性商品。資料裡提到了現有衍生品平台可能面臨的問題,特別是「賣方損失上不封頂」。這在傳統金融裡也是個大風險,但在去中心化、人人都可以成為市場參與者的 DeFi 裡,這個問題可能更突出,可能導致流動性不足或系統性風險。

iGain 的設計亮點在於它透過「限制 Pay off 範圍」來實現「足額抵押發行」。我的理解是,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一個 iGain 合約的最大賠付金額是有限且確定的,這樣發行合約的一方(賣方)只需要抵押最大賠付金額的資產,就能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履約。這與傳統期貨或期權賣方理論上面臨無限損失的可能性不同。資料還提到,iGain 未來可能會以 DeFi 特有的指標作為基礎資產,例如「無常損失」(impermanent loss)的價格指數。這點很有意思,把 DeFi 中特有的風險變成可以交易的標的,是非常原生的 DeFi 創新。

這些未來產品的規劃,讓我看到 Hakka Finance 並不滿足於現狀,而是在持續觀察市場的需求和痛點,並嘗試用區塊鏈和 DeFi 的特性去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這也呼應了他們「DeFi Studio」的定位。

這張圖片或許能讓你聯想到 Hakka Finance 這種不斷迭代和構建的過程:

Hakka Finance 迭代構建過程想像

Hakka Finance 核心產品一覽

為了讓你對 Hakka Finance 的主要產品有個快速概念,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

產品名稱 核心功能 / 目標 主要解決的痛點 目前狀態 / 特點
BlackHoleSwap 穩定幣兌換與套利 極端市場下穩定幣流動性枯竭與脫鉤 早期產品,受 MakerDAO PSM 與 Gas Fee 影響大,價值受限
3F Mutual 去中心化互助保險 傳統 DeFi 保險的中心化 (KYC) 與人工理賠問題 互助會模式,適合黑天鵝避險,流量待提升
Hakka Intelligence 社群預測與激勵平台 提升社群對市場敏感度與參與度 實驗性產品,結合代幣獎勵
Crypto Structured Fund (CSF) 鏈上結構型基金 DeFi 市場缺乏中風險結構型產品 規劃中,透過資產分層重新分配風險
iGain 預測 / 合成資產平台 現有衍生品平台雙邊市場問題,尤其是賣方無限損失 規劃中,限制 Pay off 範圍實現足額抵押,可基於 DeFi 指標

「DeFi Studio」願景:組織型態的未來想像

最後,我想談談 Hakka Finance 的核心定位,也就是他們對自己「DeFi Studio」的願景。這聽起來跟傳統理解的「專案」或「協議」不太一樣。我覺得它更強調一種靈活性、多產性,以及最重要的——「問題解決導向」。

在我看來,傳統金融或傳統網路公司,組織型態相對比較固定。但 DeFi 這種去中心化、開源、樂高積木般的特性,似乎預示著未來「組織」或「協議」的形態會變得非常多元。有些會是大型的基礎設施(像以太坊、MakerDAO、Uniswap),有些會是提供特定服務的模組,而 Hakka Finance 似乎想走一條不同的路,不把自己綁定在單一、龐大的協議上,而是像一個工作室一樣,快速捕捉市場上的需求或痛點,然後用他們累積的技術和經驗去打造一個個精巧的解決方案。如果一個解決方案沒能持續發光發熱,他們也能快速轉移資源到下一個點子。

資料中提到,創辦人認為去中心化金融的發展,會自然而然地導致組織型態的多元化。Hakka Finance 選擇成為這樣一個靈活的「Studio」,或許就是他們對這種多元化未來的一種回應和佈局。他們不追求成為最巨大的單一協議,而是希望透過一個個有價值的產品,串聯起來,共同構築一個更健全、更有效率的 DeFi 生態。

這條路肯定充滿挑戰,需要持續的創新、快速的適應能力,以及社群的信任和支持。從他們在 DAO 治理和代幣經濟上的摸索,以及對未來產品的規劃,我能感受到 Hakka Finance 團隊的活力和思考深度。他們的故事,是 DeFi 領域無數實驗、失敗、學習和再出發的縮影。我相信,像 Hakka Finance 這樣敢於實驗、勇於解決問題的「DeFi Studio」模式,將會是推動去中心化金融不斷前進的重要力量。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對 Hakka Finance 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如果你對 DeFi 還有其他好奇的地方,隨時都可以再交流!

最後,附上第三張圖片,為這趟探索 Hakka Finance 的旅程畫下句點:

Hakka Finance 探索旅程結尾圖

常見問題 (FAQ)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