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詐騙真相揭露:案例、手法、自保之道,別讓數位資產一夕歸零!

Table of Contents

曾經的數位淘金夢,如今的詐騙溫床?解讀NFT市場的真相

哈囉!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前幾年聽到「NFT」這個詞就覺得好酷、好潮,好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位淘金時代?從幾百萬上千萬台幣的數位藝術品,到各種頭像、遊戲道具、甚至是名人發行的作品,NFT(非同質化代幣)靠著它獨一無二、寫在區塊鏈上的特性,確實引爆了一波全球熱潮。

當時,看到新聞報導哪個NFT又賣了天價,哪個明星也發行了自己的系列,感覺這個市場充滿了無限可能,很多人都想進場分一杯羹。我身邊也有朋友投入,分享他們的買賣經驗,有的賺到錢,有的還在觀望。

moneta markets

然而,就像所有快速膨脹的市場一樣,NFT的風光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特別是從2022年開始,隨著全球總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像是升息、戰爭、熱錢退潮),再加上加密貨幣市場進入寒冬,NFT市場的熱度明顯降溫。交易量、交易額、買賣家數,甚至市場利潤都出現了大幅下滑。根據數據,市場交易額從2021年的爆炸性成長(超過200倍),到了後來卻出現了顯著衰退。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NFT,這個曾經被視為未來趨勢的數位資產,是不是沒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更令人擔憂的是,市場降溫不是唯一的問題。伴隨這波熱潮而來的,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的詐騙事件。從新手容易上當的釣魚網站,到專為NFT設計的新型騙局,許多懷抱數位夢想的投資者,還沒來得及賺到錢,就先掉進了陷阱,損失慘重。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這些詐騙正在嚴重侵蝕消費者的權益,讓這個原本充滿潛力的市場蒙上陰影。

那麼,NFT詐騙到底有多猖獗?它們又是怎麼得手的?我們這些想參與數位世界、或是已經在裡面的普通人,該如何保護自己,才不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這篇文章,我就想跟你好好聊聊NFT市場冷卻後的真實面貌,特別是關於那些你一定要知道的詐騙手段,以及在這個監管真空時期,我們該如何捍衛自己的數位資產安全。

從狂熱到冷卻:NFT市場的過山車之旅

回想一下,2021年那個「NFT元年」,真的是非常瘋狂。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一件NFT作品《每日:最初的5千天》在佳士得拍賣會上賣出將近7千萬美元,這個消息瞬間引爆了全球對NFT的關注。接著,各種「無聊猿」、「Phanta Bear (幻想熊)」等頭像系列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價格不斷飆升,吸引了大量資金和投機者入場。大家都在討論哪個系列潛力好、哪個名人又進場了。一時間,「萬物皆可NFT」似乎成了現實,品牌業者也紛紛嘗試發行自己的NFT,希望搭上這班元宇宙的列車。

當時的市場數據真的非常驚人,交易額呈現爆炸性成長。然而,這種非理性的狂熱終究難以持續。進入2022年,大環境開始轉變。全球央行為了抑制通膨開始大幅升息,俄烏戰爭帶來地緣政治風險,原本在市場上流動的「熱錢」開始退潮,資金流向了相對更穩健的資產。再加上虛擬貨幣市場經歷了一波劇烈下跌(例如比特幣、以太幣價格大幅回調),作為依附於加密貨幣生態的NFT市場自然也難逃衝擊。

非同質化代幣的交易量、交易額、甚至是活躍的買賣家數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很多在市場高峰期買入的NFT,現在可能連當初買價的零頭都賣不到。這也印證了市場分析師的觀察:宏觀經濟的逆風和虛擬貨幣的寒冬,是導致NFT市場顯著降溫的關鍵因素。這波「過山車」行情,讓許多投機者損失慘重,也讓大家開始認真思考NFT的真實價值究竟在哪裡,而不僅僅是炒作。

為什麼NFT吸引詐騙分子?技術特性與人性的弱點

NFT之所以成為詐騙的溫床,其實是技術特性和人性的弱點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NFT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這帶來了去中心化、不可竄改的優點,但也帶來了監管上的挑戰。區塊鏈上的交易雖然公開透明,但追蹤詐騙者的真實身份和被盜資產卻非常困難,尤其是一旦加密貨幣或NFT被轉移到其他錢包或平台,往往就像石沉大海,難以追回。這種「難以追蹤」的特性,讓詐騙分子覺得有機可乘。

其次,NFT市場相對新興,許多參與者對技術細節、安全風險並不了解。特別是區塊鏈錢包的操作、助記詞的重要性等等,對於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來說,可能就像是在一個陌生的數位叢林裡行走,稍不留神就可能踩到陷阱。

再來,就是人性的弱點:貪婪和FOMO(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看到別人曬出高價NFT,聽到某個項目又暴漲了多少倍,很難不心動。詐騙分子就利用這種「一夜致富」的心理,以極具誘惑力的「畫大餅」方式來吸引投資,承諾高回報、稀有價值,但很多時候這些承諾最終都無法兌現,甚至只是為了吸引你投入資金後就捲款潛逃,這就是後面會提到的「抽出地毯」式詐騙。

最後,缺乏有效的監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相較於傳統金融市場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和法規來保護投資者,目前的NFT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多數國家都還沒有將其納入明確的監管框架。這意味著,一旦你遇到詐騙或糾紛,很難找到一個官方機構來協助你維權或追回損失。中央銀行也明確示警過,NFT市場存在高風險,包括虛偽交易、抄襲造假等問題,而且缺乏消費者保護。

這三個因素——技術的難追蹤性、用戶的知識鴻溝、人性的貪婪以及監管的真空——共同造就了NFT詐騙的猖獗現狀。

描繪NFT詐騙風險的圖像

小心!這些NFT詐騙手法,可能讓你的錢包一夕歸零

台灣其實對NFT的興趣很高,在全球搜尋排名中名列前茅。但也正因為這樣,台灣也成了NFT相關投資詐騙的熱點區域之一。趨勢科技的研究就顯示,偵測到的惡意連結數量不少。根據我看到或聽到的案例,NFT詐騙的手法其實跟很多網路詐騙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包裝得更像「元宇宙」或「區塊鏈」的樣子。以下整理一些最常見的手法,你一定要提高警覺:

最常見的陷阱:假網站與釣魚攻擊

這是最經典但也最有效的手法之一。詐騙分子會建立一個看起來跟知名NFT交易平台(例如OpenSea)或熱門項目官網一模一樣的假網站。他們可能透過廣告、社群媒體貼文、或是直接發送釣魚郵件或訊息給你,誘騙你點擊這個假網站連結。

一旦你進入假網站,它會要求你連接你的加密貨幣錢包(例如MetaMask)。當你授權連接時,惡意的程式碼可能就會趁機盜取你的錢包私鑰、助記詞,或是要求你簽署一個看似無害但實際上會授權他們轉移你錢包裡所有資產的交易。周杰倫的「無聊猿」NFT被盜事件,就是疑似因為點擊了釣魚連結導致錢包內的無聊猿和一些其他的NFT與加密貨幣被轉走。

記住,永遠不要點擊來路不明的連結!即使是朋友傳來的,也要先多方查證。連接錢包時,務必確認網址列是正確的官方網址,並且仔細看清楚錢包跳出來的授權訊息,確認你同意的內容是你理解且預期的交易。

社群媒體上的騙局:假空投、假贈品與假客服

NFT項目常常會在社群媒體(特別是Discord、Telegram、Twitter)上進行空投(免費發送NFT或代幣)或舉辦贈品活動來吸引人氣。詐騙分子會冒充官方帳號或項目方人員,發布假的空投或贈品資訊。他們可能會要求你連接錢包到他們的假網站,或是私訊你,假裝是「客服」或「技術支援」,聲稱你的帳戶有問題,需要你提供助記詞或私鑰來「驗證身份」或「解決問題」。

請注意:真正的項目方和客服絕對不會主動私訊你索要錢包助記詞或私鑰!這些資訊是你錢包的最高權限,一旦洩漏,你的所有資產就完全暴露了。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透過官方公告的正式管道(例如官方網站上的支援頁面)去聯繫客服,而不是回覆私訊或點擊私訊中的連結。

「畫大餅」的背後:令人心碎的「抽出地毯」(Rug Pull)

「抽出地毯」(Rug Pull)是NFT和加密貨幣領域常見的一種詐騙類型。項目方在初期會大力宣傳他們的項目有多好多有潛力,承諾未來會有很多厲害的「賦能」(Utility),例如持有NFT可以參與獨家活動、獲得未來收益分成、進入遊戲世界等等,把願景描繪得非常美好,吸引大家購買他們的NFT或代幣。

一旦募到足夠的資金(賣出足夠多的NFT),項目方就突然消失,網站關閉,社群群組解散,把投資人的錢(加密貨幣)捲走,留下持有毫無價值的NFT的受害者。這就像是你站在一張漂亮的地毯上,結果有人突然把地毯抽走一樣,讓你瞬間摔倒。

像之前新聞報導過的連千毅NFT吸金爭議、甜園狗(Sweetyard Dogs)價格大跌引發的爭議,雖然具體情況可能不同,但都反映了項目方承諾與實際表現可能存在落差,以及缺乏透明度和監管導致的風險。更有惡劣的詐騙,例如「魷魚遊戲」數位代幣(Squid Token)事件,項目方就是典型的Rug Pull,在代幣價格飆升後突然停止交易並捲款潛逃。

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可能是Rug Pull,可以觀察:項目方的背景是否透明?團隊成員是否匿名?白皮書(Whitepaper)的內容是否太空泛,承諾是否不切實際?社群活躍度如何?是否有第三方審計?當然,這些觀察都不能保證安全,但至少可以增加警覺。

名人光環下的陰影:實際案例分享

名人或網紅的參與,固然會為NFT項目帶來巨大的流量和關注,但也可能成為詐騙分子利用的工具,或是項目本身存在爭議。

前面提到的周杰倫「無聊猿」被盜,就是名人帳號成為釣魚目標的典型案例。詐騙分子知道名人錢包裡通常有高價資產,會想方設法入侵。

也有一些名人或網紅推出的NFT項目,雖然不一定是惡意詐騙,但也可能因為運營不善、承諾未兌現、市場波動等原因,導致項目失敗或價值歸零,讓粉絲或投資者蒙受損失。例如陳零九、聖結石、連千毅等都曾因涉及NFT項目而引發爭議。這提醒我們,購買NFT,是投資一項數位資產,而非單純支持偶像。即便項目有名人加持,背後的風險依然存在,而且可能因為名人效應吸引更多人,擴大潛在的損失範圍。

總結一下常見的NFT詐騙手法(表格整理):

詐騙手法 常見方式 詐騙目標 如何防範
釣魚網站/假平台 建立仿冒知名平台或項目官網的網站,透過連結誘騙用戶。 竊取錢包私鑰/助記詞、授權惡意交易,盜取NFT與加密貨幣。 永遠核對網址,只透過官方正式管道進入網站;連接錢包時仔細閱讀授權內容
社群假空投/假贈品 在Discord、Twitter等社群冒充官方,發布假免費活動資訊,要求連接錢包或提供資訊。 誘騙用戶點擊惡意連結、連接到假網站,或直接索取敏感資訊。 只相信官方公告管道發布的活動;切勿點擊來路不明連結或私訊中的連結。
假客服/技術支援 在社群或透過郵件私訊,冒充平台或項目方客服,聲稱帳戶有問題,需要用戶提供助記詞/私鑰。 直接騙取錢包最高權限資訊。 官方客服絕不會索取助記詞或私鑰;只透過官方網站提供的正式管道聯繫客服。
「抽出地毯」(Rug Pull) 項目方初期大力宣傳願景與賦能,吸引用戶購買NFT,募資成功後捲款跑路。 募取投資人的資金。 仔細研究項目方背景、團隊成員、白皮書內容;警惕不切實際的高回報承諾;初期投入小額資金觀察。
其他變種 (如愛情投資詐騙) 結合交友軟體,誘導對象參與假的NFT投資平台或項目。 騙取投資人的感情與金錢。 警惕透過網路交友管道推薦的投資機會;不輕易將資金投入不熟悉的平台或項目。

誰來保護我?NFT市場監管的真空與官方示警

在我看來,NFT詐騙之所以如此猖獗,一個非常核心的原因在於「監管真空」。相較於股票、基金等傳統金融商品有嚴格的法規和監管機構(如證券主管機關)層層把關,NFT這個新興的數位資產類別,目前的監管框架在全球範圍內都還處於摸索階段。中央銀行在之前的示警中就明確指出,多數國家尚未將NFT納入監理,消費者保護明顯不足。

區塊鏈的兩面刃:追蹤困難與執法挑戰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是它的優點,但在詐騙發生時卻成了難題。雖然鏈上交易是公開透明的,你可以看到資產從哪個錢包去了哪個錢包,但錢包背後的「人」是誰,卻很難直接查到。詐騙分子可以很容易地將盜取的NFT或加密貨幣分散轉移到不同的錢包,甚至透過混合器等工具進一步隱藏資金流向,這讓執法單位想要追蹤和扣押被盜資產變得極端困難。

此外,NFT和區塊鏈是相對專業和新穎的領域,許多國家的執法單位可能對這些技術和詐騙手法相對陌生,這也增加了打擊和偵辦的難度。當你去報案時,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向警方解釋什麼是NFT、什麼是錢包、什麼是助記詞,而詐騙分子卻可能早已將資產轉移到難以追回的地方。

監管在哪裡?台灣與全球的現況

目前,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對於NFT的定位和監管態度都還不明朗。它究竟是數位收藏品?是證券?還是其他類型的資產?不同的定義會影響適用的法規。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很難對NFT市場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規則。

缺乏監管的直接後果就是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如果你的NFT被盜了,或是你買的項目方跑路了,目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機制或單位能夠有效介入,幫助你追回損失或解決爭議。你可能只能透過民事訴訟等方式,但要找到詐騙分子本人並追回資產,困難重重。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權益黑洞」。

中央銀行的警鐘:不是喊喊而已

台灣的中央銀行其實已經對NFT市場發出了明確的風險示警。他們提醒民眾,NFT市場存在投資風險高、價格波動大的特性,並且可能伴隨虛偽交易、市場操縱、抄襲、造假等不法行為。更重要的是,央行點出了NFT市場缺乏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問題。這份示警,其實是對潛在投資者非常重要的提醒:進入這個市場,你必須做好承擔極高風險的準備,而且一旦出問題,現有的法律和機制可能無法提供你足夠的保護。

對我來說,央行的示警不是在阻止創新,而是在提醒我們:在追逐新科技帶來的機會時,不能忽略其伴隨的風險,特別是在這個「監管真空」的過渡階段。

描繪NFT市場不確定性的圖像

投資NFT前的冷靜思考:真實的數據與產業挑戰

在市場狂熱時期,我們常聽到的是某某NFT賺了多少倍的故事,好像NFT是個穩賺不賠的投資。但當我看到市場降溫後的一些數據時,才發現真實情況可能跟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

絕非穩賺不賠:大多數NFT持有者的殘酷現實

根據Chainalysis的研究數據,絕大多數的NFT第一手買家在轉賣時,其實是沒有賺錢的。更 shocking 的是,有大量的NFT,在被鑄造出來後,最終根本沒有被賣出過,或者賣出的價格遠低於預期,等於是「滯銷品」。

這項數據揭示了NFT市場一個殘酷的現實:它的流動性遠不如許多人想像的那麼好,而且價格高度依賴市場熱度和投機情緒。當熱潮退去,那些缺乏實際應用價值(賦能)或獨特文化認同的NFT,其價值可能迅速蒸發,甚至變得一文不值。這說明了,投資NFT絕不是穩賺不賠,甚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虧損的風險遠高於獲利的可能性。

信任崩塌的代價:NFT價值的基礎動搖

產業觀察者認為,NFT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項目方的信譽、信任社群的共識、信任其聲稱的稀有性和獨特性。然而,猖獗的詐騙、項目方的跑路、以及名人的負面案例,正在嚴重動搖這種信任基礎。當你擔心買到的NFT可能是仿冒的,擔心項目方隨時會消失,擔心連接錢包會被盜,這種不信任感自然會降低人們參與市場的意願,進而影響NFT的價值。

「賦能」也是近年來被強調的概念,認為NFT不只是一張圖片,應該擁有實際用途或權益,例如線下活動資格、遊戲內道具、社群投票權等等。但許多早期的NFT項目,所謂的「賦能」只是空頭支票,甚至從未實現。這種「畫大餅不實現」的行為,同樣在消磨市場的信任。

產業的觀望與疑慮:以遊戲業為例

NFT和元宇宙的概念常常與遊戲產業緊密相連,例如「玩賺」(Play-to-Earn)模式。然而,許多大型遊戲公司對於在遊戲中整合NFT持觀望甚至抗拒的態度。

以知名的遊戲Minecraft為例,其開發商Mojang Studios就明確表示,不允許在遊戲內使用NFT。他們認為NFT的稀缺性、排他性以及伴隨而來的投機炒作行為,與Minecraft鼓勵創造、社群、包容性的遊戲精神相衝突。而且,NFT詐騙和投機行為也可能導致玩家之間出現剝削,這與遊戲的目標是為玩家提供安全和有趣的體驗背道而馳。

這顯示出,即便是在被認為最適合NFT應用的產業之一,NFT的融入也面臨著觀念衝突和實際操作中的風險挑戰。產業的謹慎態度,也側面反映了當前NFT市場的風險性以及其價值模式尚未被廣泛接受。

如何在NFT世界保護自己?給新手和老手的實用防詐指南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NFT世界充滿了危險,是不是乾脆別碰算了?但我認為,了解風險並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比因噎廢食更重要。畢竟區塊鏈和數位資產的趨勢仍在發展。如果你真的對NFT感興趣,或者已經在裡面了,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實用防詐指南:

選擇安全可靠的平台:信任與隱私是關鍵

購買或交易NFT,通常會透過交易平台(Marketplace),像是OpenSea是最有名的,但也有其他如Super Rare, Foundation等。選擇平台時,除了看手續費、上面有哪些項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平台的安全性、信譽和對用戶隱私的保護。選擇有良好聲譽、用戶評價正面、且提供多重安全防護措施的平台。如果你不確定,可以先在大型、知名的平台上小額嘗試。

消費者對NFT相關消費的警覺性已經提高,研究也顯示,選擇交易平台時,最重視的就是「信任」與「個資隱私」保護。這兩點是你評估一個平台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標。

守護你的數位金庫:錢包安全是第一道防線

你的加密貨幣錢包(如MetaMask)就是你在Web3世界的金庫。保護好它,比什麼都重要。

最重要的:保護好你的助記詞(Seed Phrase/Recovery Phrase)。助記詞通常是一串12或24個英文單字,它是你錢包的「萬能鑰匙」。一旦洩漏,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這串單字恢復你的錢包並轉走所有資產。請務必將助記詞離線抄寫在紙上,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例如保險箱),絕不要截圖、儲存在雲端、發送給任何人,更不要在任何網站上輸入(除非是官方錢包恢復流程,且需極度謹慎)。

考慮使用硬體錢包(Hardware Wallet)。這是一種物理設備,可以將你的私鑰離線儲存,交易時需要你在設備上確認,大大提高了安全性,是保護高價值資產的推薦方式。

為你的錢包設置強密碼,並開啟雙重驗證(2FA)功能,如果平台或錢包支援的話。

辨識詐騙的跡象:提高警覺,不輕易點擊

這點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詐騙常常是從一個惡意連結或一個誘人的訊息開始的。

  • 核對網址:永遠、永遠、永遠仔細檢查你正在訪問的網站網址是否正確。詐騙網站常常只會差一兩個字母。
  • 警惕「太好康」的優惠:收到異常高的折扣、免費贈品、或是保證高收益的訊息?請保持懷疑。詐騙分子最喜歡利用人性的貪婪。
  • 查證資訊來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某個熱門項目或活動?不要立刻行動。去官方網站、官方社群(注意辨識假帳號)多方查證。
  • 小心私訊:任何主動透過私訊聯繫你,要求你提供個人資訊、錢包資訊、助記詞,或是點擊連結的,幾乎都是詐騙。
  • 檢查官方驗證標記:在交易平台上,一些知名的NFT系列會有官方的藍色或金色驗證標記。購買前務必確認,謹防假冒系列。

尋求官方協助:遇到問題找對人

如果你在使用某個NFT平台或錢包時遇到問題,請務必透過官方網站上提供的正式客服或支援管道聯繫。不要相信在社群群組裡主動搭訕你的「技術支援」。

如果不幸遭遇詐騙並損失了資產,請保留所有相關證據(對話紀錄、交易紀錄、假網站截圖等),並向當地的警察機關報案。雖然追回資產困難,但報案有助於執法機關了解詐騙手法,也為未來可能的法律行動留下記錄。

描繪數位資產保護的圖像

總結:NFT的未來與我們的應對

NFT作為一種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資產,確實展現了將實體或數位物品代幣化、賦予獨特所有權和流動性的潛力。它在藝術品、遊戲、身份認證、粉絲經濟等領域的應用探索仍在繼續,未來或許能發展出更成熟、更有價值的模式。

然而,從這幾年的市場發展來看,NFT顯然正經歷一個價值重估和風險出清的階段。宏觀經濟的壓力、市場熱度的退潮,以及特別是猖獗的詐騙亂象和監管的缺位,都對這個市場構成了嚴峻挑戰。當前,它更像是一個高風險、高投機性的領域,而不是一個穩健的投資渠道。

在監管框架尚未健全、詐騙手法不斷翻新的過渡時期,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和消費者來說,保持高度警覺是至關重要的。不要被短期暴富的故事沖昏頭腦,深入了解NFT的技術基礎、市場機制和潛在風險,遠比盲目追逐熱點來得重要。

選擇可信賴的平台、嚴格保護你的數位錢包安全、學會辨識和防範常見的詐騙手法,這些都是你在NFT世界中保護自己、避免成為下一個消費權益受損者的必修課。數位世界的探索充滿機會,但也伴隨未知。唯有謹慎前行,才能享受技術創新帶來的果實,而不是掉入黑暗的陷阱。

什麼是非同質化代幣 (NFT)?它跟一般加密貨幣有什麼不同?

非同質化代幣(NFT)是一種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數位資產。它最大的特色是「非同質化」,意思是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分割、且無法互相替換的。這跟比特幣、以太幣等「同質化」的加密貨幣不同,1枚比特幣永遠等於另1枚比特幣,可以互相替換。NFT的獨特性讓它可以代表數位藝術品、遊戲道具、虛擬土地、收藏品等具有獨特價值的物品所有權。

為什麼中央銀行會對NFT發出示警?

中央銀行作為金融穩定和消費者保護的關注者,對NFT發出示警主要是因為看到其中潛藏的高風險。這些風險包括NFT價格波動劇烈、市場投機性高導致的投資損失;市場上可能存在虛偽交易和價格操縱;以及NFT涉及的智慧財產權爭議(如抄襲、造假)。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多數國家尚未對NFT建立明確的監管框架,導致消費者一旦遇到詐騙、被盜或項目方跑路等情況時,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和求助管道。

我的NFT或加密貨幣被詐騙集團盜走了,該怎麼辦?

如果你發現你的NFT或錢包中的加密貨幣被盜走,請盡快採取以下步驟:1. 停止與詐騙者的一切聯繫。2. 收集所有相關證據,包括詐騙訊息、交易紀錄(可以在區塊鏈瀏覽器上查詢)、假網站網址、對話截圖等。3. 立即向當地的警察機關報案,提供你收集到的所有證據。4. 通知相關的平台或錢包提供商(如果適用),但要注意只透過官方管道。請了解,由於區塊鏈的特性和缺乏監管,追回被盜資產非常困難,但報案是尋求幫助和記錄案件的必要步驟。

NFT市場的「抽出地毯」(Rug Pull) 是什麼意思?

「抽出地毯」(Rug Pull) 是一種惡意的詐騙手法。通常是一個NFT項目方或加密貨幣項目團隊,在項目初期透過各種宣傳、承諾(例如未來的賦能、合作夥伴等)吸引大量投資者購買他們的代幣或NFT,投入資金。一旦募資達到一定規模,項目方就突然停止項目運營、關閉網站和社群媒體,並將從投資者那裡獲得的資金(通常是加密貨幣)捲款潛逃。這讓持有項目代幣或NFT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因為這些資產在項目方跑路後幾乎變得毫無價值。

保護我的NFT錢包助記詞為什麼這麼重要?

錢包助記詞(Seed Phrase 或 Recovery Phrase)是重建你加密貨幣錢包的唯一憑證。它相當於你銀行保險箱的終極鑰匙。如果你丟失了錢包的設備或密碼,有了助記詞就可以在任何相容的錢包軟體或硬體錢包中恢復你的錢包並存取你的所有資產。然而,這也意味著,一旦助記詞落入他人手中,他們就可以完全控制你的錢包,並轉走裡面的所有加密貨幣和NFT,而且你無法阻止或追回。因此,助記詞的安全至關重要,必須以最安全的方式離線保存,絕不洩漏給任何人。

發佈留言